2006年8月23日星期三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很好的一个朋友这几天晚上经常拉我去吃东西或喝点啤酒,他说和老婆闹“冷战”了。虽然朋友很潇洒,有说有笑,但不能掩饰内心的无措。朋友的确是个很潇洒的人,风流周党、英俊潇酒、一表人才(呵呵,这是老罗常常形容一个人的必用词汇),幽默善良,聪明时尚。朋友也是个上进的人,一心想做一番事业,因此总是忙忙碌碌,也喜欢穷折腾。朋友结婚了,老婆在国外他在国内,定期不定期会小聚,几年的生活也很甜蜜。最近朋友老婆回来了,不走了,才两个月,两个人就冷战了......。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奇妙,天下的人都弄不懂的奇妙。

去年我变成单身一个人了,一度无法站起,最好的朋友们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感谢。晚上会陪我吃饭,周末会陪我爬山,游玩......。其实往往每个人说起别人的感情之事的时候总是像个明白人似的,而真正到了自己却不知怎么办了。而此时此刻,作为朋友又能做出怎样的帮助呢。

“冷战”--忒可怕的一种沟通方式了,你可千万别尝试这种方式。“冷战”其实就像在两个人之间挖沟,越挖越深,越挖越远,到最后远的互相都够不着了。我曾经经历了一次这样残酷战争,历时长达两个多月,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个人在沟这边一个人在沟那边,而等明白过来时要想把这个自己亲手挖出来的沟填上,需要经历更大的努力和艰辛。

看过一本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英文是《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而我更喜欢这个名字《Mars and Venus Together Forever》。男人和女人毕竟有太多的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大脑思维和不同的做事方法,以至于就像从两个不同的星球来的人,而他们注定又要一辈子在一起。呵呵,就让他们互相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保持爱的活力,Together Forever吧。

2006年8月20日星期日

理工大风流往事之母校回忆

刚才Yahoo!头条新闻是关于美国大学的最新排名: Princeton takes the top spot in the latest U.S. college rankings. 排名如下:
1. Princeton University
2. Harvard University
3. Yale University
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tie)
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8. Duke University
9. Columbia University
Dartmouth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tie)

对美国的的大学没有什么感觉,对这个排名也是。就像The executive editor Brian Kelly所说:“If schools move up a couple points, down a couple points, that's not really meaningful to 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1 and 10 is minuscule. Whether that's minuscule or not to a reader, that's up to them.”

从新闻文中第一次知道母校的英文单词是“alma mater”,由此想起了母校,自从离开美丽的南京紫金山下宽大的母校后,已经整整8年了,很多凌乱的回忆时而会被想起,大部分的同学都从此没有见过面,不知到你们现在都在做什么,你们好吗?我的同学伙伴们。记得刚刚来到广东的时候,发现同一个公司里竟然有5、6个校友,而且还大部分是系友,后来通过校友又陆陆续续认识了不少校友,但基本上都是我们那个年级的同学。2004年冬天去成都招聘的一次出差途中,在飞机上,聊天中发现坐在我左右两边的两位同事大姐是学姐,前面还坐着一个同事是学长,因此很惊讶,这世界真小啊,聊起母校也倍感亲切。俺的母校原来是个军校,后来改了个理工大学的名字就转民了,当别人问俺哪个学校毕业的时候,俺喜欢说“炮兵工程学院”,这样听起来比较 “猛”点,呵呵。至今俺还保存着一个有点“猛”的证书“XXX同学,经研究,批准你为兵器工业总公司XXXXX标兵。”^_^。对母校的回忆很多,但咱实在不是写东西的料,还是ZT同学比较厉害,写了两本三国演义版网络文学:

《理工大风流往事》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台风洗礼的2006年

2006年关于天气,出现在我们耳边最多的可算是台风了,今年在中国登陆的台风这么多,以致我都有点适应不过来了,其中几个较强的台风甚至殃及内陆的湖南等省份,造成很多的损失,至于处在台风风口上的浙江和福建就更不用说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迎接了9个强台风,让我们引用中国台风网http://www.typhoon.gov.cn上的一个台风路径图吧。
----0601 台风 珍珠(Chanchu)
----0602 热带风暴 杰拉华(Jelawat)
----0603 台风 艾云尼(Ewiniar)
----0604 强热带风暴 碧利斯(Bilis)
----0605 台风 格美(Kaemi)
----0606 台风 派比安(Prapiroon)
----0607 台风 玛利亚(Maria)
----0608 超强台风 桑美(Saomai)
----0609 强热带风暴 宝霞(Bopha)

此刻第10号台风“悟空”造成的暴雨和雷电正在窗外咆哮,虽然“悟空”距离深圳还比较远,但反响还是不小啊。生在北方内陆的我从小没有见过台风,记得第一次经历是1997年夏在南京读书时候,当我休完暑假回到学校时正经历台风,一夜之间许多大树被吹断或拔起,很多房子损坏,第一次看到这场面,感觉很震惊。后来来到南方的沿海,每年夏天都会常常经历这样的场面,也就觉得不那么惊讶了。但如果在浙江或者福建,我肯定会还会被惊讶的,因为我可以想象那里的人们每年所经历的事情。

2006年似乎很不平常,我从来没有象现在那样如此关注和欣赏自然界的一切。深圳的2006的天空是蓝色的,至少蓝天白云的日子比往年多很多,不知道是环境污染的减弱还是得益于台风。早晨醒来,睡在床上望窗外,一片蓝,有时真想一头扎进去。记得2001年在九寨沟看到那样的蓝天白云的时候,好兴奋啊,更记得叶子用四川话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2006年8月17日星期四

当Telecom遇上Internet

在电信行业呆了8年了,自从走出校园就双脚踏进这个曾经也许目前还在令很多年轻人羡慕的行业中,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一干就是8年,而且在一个公司的同一个产品线上一干就是7年。这里我说的Telecom其实就是传统的语音通信,只不过后来顺应潮流有了移动和IP的一些东西甚至有那么点点增值业务。记得刚刚工作时拿着组长给自己的通信协议象看天书,苦读三个月,也还是一知半解几乎不解,后来凭着前辈的带领和自己的努力总算有了些长进,并且安安生生兢兢业业地在这个行业中呆了下来。多年过后,经过自己的手的产品也有几代了,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自己写的软件也在服务着国内国外几千万用户。曾几何时,自己也是那么骄傲和自豪,成就感和自信充满着内心,认为我就是这个“高科技”行业中有贡献的一员了,认为我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了。常常也会在别人面前说“我工作这么多年都在第一线产品的第一线工作”。牛吧,呵呵。

而不知不觉间,却在这样的工作中渐渐迷失着,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不知道是否还能象以前那样富有激情和自信了。在这个Internet的时代,是“头脑风暴”的时代,每天都有人想出新的Idea,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诞生,就像忽然间大家都谈搜索谈Google,忽然间都谈流媒体,忽然间又都谈P2P一样。自己觉得自己多年来所固守的传统电信领域在着个风暴中不知道应该处于什么样的角落,面对扑面而来的Internet风暴,自己迷失了,自信在慢慢变弱,激情在慢慢变少,于是每日的工作虽然依然忙碌,依然为产品的发展和质量忙碌着,但冥冥间好像失去了什么,而不经意间失去的正是激情、趣味,更重要的是自信。

最近才多一些关注Internet上的一些新的思想、概念和技术。说“关注”就是有点认真地去理解它们,而以前迷失中所看所想的就不叫关注了。经常会感慨技术和思想理念的日新月异,而且抛开能否盈利赚钱不说,这些东西真的很有趣,让我们这些搞技术的赞叹和开心,因为你可以很快地去尝试试验它,比较爽。而且每项技术思想并不是都非常高深没测,高深没测的也觉得有趣而且有触手可及的感觉,很多我们以前认为没有用处的数学在这里都可以发挥简单而有趣的效果。就说最近几年特别是现在比较火的P2P把,适用的领域真的是太广了。联想传统搜索技术如Google和Yahoo的复杂,再试用一下Gnutella,真的是感慨,那么一个小小的客户端软件就可以做成如此完美的一件大事。坐在电脑前面,工作间隙打开PPStream或PPLive等视频直播软件,就可以欣赏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和影片,我比较喜欢看国家地理,而这些是那么容易。或者上到YouTube或者国内的6rooms等视频点播网站,就可以欣赏幽默搞笑经典的视频短片。忽然觉得,现在的Internet再不是我们以前所理解的互联网,那是一个死死的被动浏览的集中型大网站为中心的网站型的互联网,而现在是每个个体活跃参与而自行组织和分享资源即时通讯的Internet。甚至我们有时会把这些思想联想到管理领域,投资领域。和几个好友聊天时,聊到公司组织的管理,聊到江浙小老板们的资金共享方式等等,其实它们真的很相似,真的是神奇。

于是好像明白了一些什么,我想我的兴趣和事业激情应该就在这Internet里面,期待拨云见日的时刻。我常说我是个比较慢热的人,智商也不够高,但悟性应该还是有的。在Telecom中积累的经验面对的虽几乎是个全新的领域,但做事和思考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对软件的实现和理解也是不会变的。因此就让我满心期待吧。

也许这是很多在一个技术里做了多年的人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希望在他们迷失的那些时候你能给予他支持,其实我真的希望在我迷失的那些时候有个人能给我支持和鼓励。

2006年8月15日星期二

Fans of Shenzhen 计划

传说中深圳有N大兜风观风景路线,搜索后罗列如下:

1. 滨海-滨河-沿河路-梧桐山隧道-大梅沙-溪涌-大鹏-西冲村-函口头
 最长最经典,函口头看海很不错
2. 水头-杨梅坑-过店
 虽然短但景色难忘
3. 梧桐山上山路线
 可以上到深圳车能到的最高的地方,海拔约660米
4. 大南山上山路线
 小南山、赤湾炮台也值得一游
5. 盐田-三洲田-碧岭
 极具乐趣,在很短的时间内海拔高度从几米上升到400多,景色也很美
6. 坪山-马峦山-梅亭
 深圳的天然氧吧
7. 银湖
 离市区很近,景色不错,可以上顶一览市区景色
8. 仙湖
 休闲的好地方
9. 坝光
 古老而美丽的海滨村落


其实深圳比这些好的美景还很多很多,上面的只是所谓有车一族玩小资的一种。就在市区里就很容易找到,只要心情好,享受去吧,记得也让你最亲近的人分享到。待在一个城市,就爱这个城市吧。因此有一种想法,学摄影为何不从身边的风景、事物、人物拍起,用镜头来渲染她,让她更美丽,做一个深圳的Fans,拍一组Fans of Shenzhen。

2006年8月14日星期一

Golf 的年代

在深圳有多少家Golf球场和练习场?除了观澜湖那样够高级的之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家旁边就有两个,沙河和名商,深圳大学更是有个Golf学院。上个周末几个同事一起FB竟然发现在前海一片工地废墟破房子后面有个大众练习场,倚着前海的海,前海的海只能叫做养殖场呵呵。因此俺也第一次练了一把,动作练的象模象样,可杆和球不太听话的说,基本上发挥不正常的时候也能打出个100码以上的所谓好球,方向性就更不好把握了。照片上这位美女挥杆动作很有老虎伍兹风范吧,嘿嘿,她只能打50码,^_^,不过身姿很漂亮的说。

傍晚和日落后我用我的相机拍了几张养鱼和钓鱼的地方,我真TTT喜欢相机这个东西了,那样的破地方也能照出这效果。

2006年8月12日星期六

根号3+根号3=根号6

昨晚又又又又去吃Papa John's。吃的多了,我就很不想去,但被Couple T&C硬拉着去了,他们手里拿着4张赠送券,快到期了。本来一次只能赠一个Pizza,我们就死劲地给Papa MM说好听的,得到的结果是送了两个,一个9寸加一个6寸。

在等待Pizza的15分钟内,Tobin问了一句有趣、令我惊讶的问题:“哇!今天我们点的Pizza相当于一个15寸的啊,能吃完吗?平时吃14寸的都很饱的。”我一下子还没明白过来,默算面积,难道9的平方+6的平方=15的平方?好像不对吧,于是我大笑,Cathy也笑。

由此我想起星期三打球时Chunkin来晚了,问他干么去了,他说给姐姐的儿子补课,数学,说的搞笑:第一题是化简方程式,A+1-2A应该化简为1-A,怎么都讲不明白;第二题也是类似:根号3+根号3等于什么?得到孩子的答案是根号6,说不对,他马上改成了根号4...... 哈哈,有趣。

忽然对根号这个数学符号的来历产生了兴趣,刚才我Google Search了一下,原来是这样的:古时候,埃及人用记号“┌”表示平方根;印度人在开平方时,在被开方数的前面写上ka;阿拉伯人在数字上面加一个古怪的横表示平方根;后来,德国人用一个点“.”来表示平方根,两点“..”表示4次方根,三个点“...”表示立方根;到十六世纪初,可能是书写快的缘故,小点上带了一条细长的尾巴。1525年,路多尔夫在他的代数著作中,首先采用了根号;与此同时,有人采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个字母的大写R来表示开方运算,并且后面跟着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个字母q,或“立方”的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开的是多少次方。直到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第一个使用了现今用的根号。现在的立方根符号出现得很晚,一直到十八世纪,才在一书中看到。

English First Certification - L8


收到了EF的Certification,通过了L8考试。呵呵,我咋没觉得有一点长进呢?又是一个无效的培训吧,还好是公司掏的培训费。历时三个月每周4小时的English学习虽然没有进步,但至少有点机会说话。授课的英国老头Michael不错,虽然最后考试中我写错了他的名字(我写了Micheal)。他也给我介绍了一个新的Pizza店Papa John's。这个老头具备了很多英国男子的特点:Gentleman,Punctual,Humour,他的幽默和表情很象憨豆先生(Mr.Bean),非常可爱,呵呵。

看看我的得分吧:Structure: 37/50, Speaking: 16/20, Writing: 5/10, Listening: 7/10, Participation: 9/10, Final Score: 74/100.

我得到的评语是:You makes sufficient effort to study and progress. Has made fair improvement in the core language skill areas.

Techer's comments: A good result for you Schubert. You have now made a start in your aim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What you must now do is to continue and concentrate on all areas. Try to have more confidence when you are speaking, one only improves by trying. Try do look at your grammar as well. Thank you for the efforts during the course and good luck for the future.

感谢Michael的鼓励。英语学校教育读了3+3+2=8年,在公司也常常使用,但见到外国人还是不会说,不敢说,总是找不到词汇表达。记得上个月给北美友商做产品Training,我被安排了两个小时介绍产品软件结构,为了不让自己卡壳,私下里我吧Slide写的很详细,40多页,每页都写了很多小字体文字,恨不得把要说的都写在上面,这样我就可以照着读就可以了,可课程上人家总要打断你问这问那,这下可就抓瞎了,很多时候根本听不懂啊。哎!失败。

艰难的Blog选站历程

想找个地方记录自己的一些东西,也是对生活的一个Log吧,并且能和朋友们有所交流,有个沟通的平台。记录东西总得找个地方,于是开始了这个找地方得历程。现如今各种Space, Blog站点这是令人眼花缭乱,多如牛毛,想找个满意的地方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也是好奇,希望了解一下各家的精华和糟粕,^_^。

1. 自己建Blog站:先是想在自己的网站服务器上建一个Blog什么的,这样所有的东西自己都可以控制,而且速度没的说。但试了试觉得自己搞的东西毕竟功能和效果有限,而且又不是专业搞这个的,没有精力维护的很好。更重要的是没有专业网站搞得内容丰富,那些集成多种功能的专业Blog或Space站比较吸引人,而且和朋友交流起来就更不方便了。

2. MSN Spaces: 微软虽然不是老本行,但借助MSN的推广,用MSN Spaces的人真的不少,朋友之间交流起来很方便。但我不太喜欢MSN Spaces的风格,如果能集成其他自己关心的咨询就好了。另外,也是有一种对微软的偏见吧,也许这是搞技术的人常见的偏见,呵呵。总体来说,MSN Spaces不错。

3. NPHOTO.NET: 新摄影的个人主页和Blog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由于学习摄影,常常到nphoto.net逛逛,记得2002年的时候还是个简单的论坛,当时注册了个帐号,就基本上很少上去了,一直以来都是关注xitek.com。但今年偶然的机会上去一看,嗯,发展的还不错,不仅作品比以前优秀了很多,而且网站也改的功能更强了,最难得的是我的帐号还能用。这里大部分是象我一样的摄影初学者,大家互相鼓励还算不错的。用了一段时间,感到毕竟是小站,后劲不足,速度很慢,比较难忍受。

4. 百度空间hi.baidu.com: 在这个Blog泛滥的年代,百度也来了。百度每时每刻都是畅通的,而且速度很快,对于我国的internet冲浪者来说,比较爽。百度空间做的还可以,但用起来好像bug比较多。我特别喜欢它的“所见即所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功能,但就是对图片上载的尺寸控制上没有做好。总体上百度空间是很好的,但就是可能由于起步晚,做的比较粗糙。

5. Yahoo! 360:其实使用Yahoo!已经很多年了,从1999年注册Yahoo!ID以来,几乎所有有关Finance的信息都是使用Yahoo!,my.yahoo.com更是很好用,它允许你编辑自己感兴趣的咨询,内容很丰富。去年开始通过Frank知道了flickr.com这个photo管理的好东东而被flickr.com所吸引,而flickr.com被Yahoo!收购了,最近又知道flickr.com也集成进了slide.com,^_^。虽然Yahoo! 360的Blog对图片上有些缺陷(一篇Blog只能一个photo),要是它的WYSIWYG对photo的处理更灵活些,象Google Blogger或百度空间就好了。但因为有专门的相册和集成了flickr.com,这些也就可以忍受了。

6. Google Blogger:曾经最想用的就是Google Blogger了,一是对Google的亲和,而是觉得做的的确简洁好用,但作为我国人,却要常常忍受blogspot.com被封掉。此时此刻,试了一下,blogspot.com又可以上去了,但愿从此不在被封。另外,Picasa也集成了Blogger和Hello。

呵呵,一路下来,比较费时间的说,但总算确定了个地方。
Google